来源:中国木门网作者:中国木门网浏览次数:1595发布时间:2018-08-15 11:51
“沟通就是20%的问题加上80%的情绪。”
在微博上看到这句话时,我点了一个赞,然后又点了收藏。
我最近的确因为沟通的问题陷入了糟糕的情绪里。
起因是我工作上遇到了一点困惑,然后想求助一个同样也在营销行业的朋友。我带着问题去找他。
那是我非常脆弱非常迷茫的一个时刻,我期望当我表达出自己的困惑时,他能够首先来安抚我的情绪,然后再帮我解决问题。
结果他一上来就直接推翻了我的想法,说我的思维太局限了,应该尽快地扭正过来。他后面的话,其实我就不太能听进去了,我当时内心只有一个感受——哦,我被你否定了。
虽然我承认他说的是有道理的,但我内心就是很受伤呀。
一来我是因为信任他,才去找他解决困惑,可是他一连串的否定让我的防线崩溃了,我突然觉得解决问题变得不再重要。重要的是,在我所信任的朋友眼中,我做得竟然如此差劲。
二来我一向自诩为“正能量少女”,平日里也很乐观,还能够去理解别人的不开心不快乐,甚至主动去安慰支持;可我自己,怎么就能突然被这种小事打击到呢?
我陷入了对自己的否定中,然后因为否定而变得更加焦虑。这令我不由想起了小时候不小心摔倒,妈妈骂我走路不长眼的时候,那种委屈喷薄而出的感觉。再加上工作不是很顺利,我周末在家里足足颓丧了两天。
2
当然,我也并没有沉浸在情绪里。
记得有本书里说:沟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服对方,而是为了让对方准确无误地感受到你的需求。它其实是一门关于协作的艺术。
我复盘了我跟那位朋友沟通的全过程。
他的思路是:我找到他——我有问题——他从我的讲述中发现问题——他来帮我解决问题——over。
而我的思路是:我找到他——因为我遇到了问题情绪很差——我希望他能安抚我的情绪,给予我一点支持——能帮我发现我的问题——再次跟我确认我的问题,并且表达理解——最终解决问题。
于是,在他的思路中,对我来说最重要的“安抚情绪”和“表达理解”两个步骤是缺失的,这也直接导致我即便得到了他的回答,也并没有觉得问题得以解决,反而更加严重了。
3
我们很多人并没有暴力倾向,也从未想过自己会跟“暴力”扯上什么关系,但是仔细想想日常的沟通,会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谈话方式而带给对方伤害。
比如说晚上我跟妈妈打电话,她得知我在外面玩,就会很生气地说:一个女孩子家为什么这么晚还在外面,万一出事了活该。
但现在我就能理解,她生气,是因为她潜意识里希望我能注意自己的安全,能早点回家。但是,她用生气代替了提出要求或建议。
还有,我想给妈妈买保险,她第一句话就是:为什么要给我买保险,你是盼着我生病吗?我就很受打击——我怎么可能是盼着你生病呢?只是为了防范风险而已啊。
然而我知道,她的本意是心疼钱浪费了,而并不是觉得我在诅咒她。所以我耐心地跟她解释保险是怎么回事,怎么起作用。
在这件事当中体现出来的,就是沟通中的所谓“自身需求”。
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,类似于我妈妈因为我买保险而说那种气话的时候,我们通常有四个选择:
① 认为是自己犯了错。
② 指责对方。
③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求。
④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。
正是因为当时我理解了妈妈的感受和她的需求:首先买保险这件事让她感到担心,其次她觉得花钱太多,因此,我尝试做到了共情,我选择把她的问题复述一遍,然后表达了我的请求。
“妈,我给你买保险是因为这是一种防范,你想万一你身体有什么问题了,我们可以通过保险理赔来分担一部分经济压力。我花这个钱不仅仅是为你,也是减轻自己以后的压力。妈你就让我买吧,就算也是为了我。”
最后我妈妈妥协了,也许她意识到,这并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。
4
在“沟通”这件事情上,有心理学家持这样一个观点——
我们对于自己看不惯的想法或者行为,往往会给出一个简单粗暴的、负面的解释:你是因为“有问题”才会这么想/这么做!
你这么想是因为思想不成熟;
你这人不靠谱;
你三观有问题;
你有“中二病”;
你没责任心;
你无情,你残酷,你无理取闹……
但是,一旦我们认同了这样的解释,就失去了从对方的立场,来理解这件事的能力——而恰恰是后者,才是建立有效沟通的基础。
两种立场的区别在于:
简单粗暴立场:你这样做是因为你有问题。
有效沟通立场:你这样做是因为对你有好处。
在沟通中,如果对方认为你是有问题的,而跟你沟通的目的,是要耐心地、有技巧地、循循善诱地帮助你意识到问题——当对方这么想的时候,这个沟通已经注定无效了,因为他没有跟对面的你在同一个频道里。
沟通的艰难,在于理解。
人和人的相处和靠近,或许就是一次次掏出真心,分享自己的切身感受,尝试想象对方的切身感受,然后发现他人可以理解和治愈的过程。